为积极响应2024年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号召,2024年7月25日,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肖银华、周博、贾文静、周久丽团队于湖南龙山县的织锦之乡开展文化志愿活动,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—刘代俄老师。
经过1个半小时车程,小队抵达风景如画的惹巴拉。这里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、历史源远流长、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家古村寨,“惹巴拉”在土家语中意为“美好和美丽的地方”。惹巴拉风雨桥,全长288米,桥上装饰展示着土家织锦与镌刻的土汉词汇,是世界上最长的土家风雨桥。
团队队长肖银华是本地人,用家乡话与刘老师交流,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。刘老师虽已69岁高龄,但思维敏捷、健谈亲切。她12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土家织锦技艺,家里三姊妹都会这门手艺。改革开放后,她办过织锦厂,工人多达300人,生意红火,后因材料等原因织锦厂未继续营业。她始终坚持织锦,并不断创新,改变原材料,减少化学纤维,采用丝、棉等天然材料编制传统图案,让土家织锦走出困境。
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刘代俄老师成立织锦工作室、研习所和土家织锦陈列馆。陈列馆里摆放着部分精美作品,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。土家织锦图案丰富,多达200多种,每种图案都寓意深远。为让小队成员更直观了解制作过程,刘老师现场展示织锦,成员们亲自体验,虽看似简单,实则因反面编织,正面图案不清晰,刚上手十分困难,但在刘老师的鼓励下,大家充满信心。
“源梦织锦”小队计划收集整理龙山土家织锦的图案、色彩、工艺流程等信息,打造数字化创新产品,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,让更多人感受其魅力。此次“三下乡”之旅,体现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责任,让大家邂逅非遗魅力,是文化传承,也是心灵共鸣。我们相信此举将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,续写文化遗产新篇章,青年大学生们将持续为此贡献力量。

